最新消息
“少年家”啊波的“茶館”每天都很熱鬧 | 2022-01-18 |
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://news.ijjnews.com/system/2015/04/26/010852410.shtml" 核心提示:深滬華峰菜市場,有一間經營了十幾年的佛具店。在一排排店面中,這家店并不起眼。但提起店主施建波,附近人都稱贊有加。原來,施建波十幾年如一日,訂了多份報紙雜志免費給老人閱讀,還提供茶水。這間小店,儼然成了一間茶館,而“茶客”們都親切地稱呼施建波為“少年家啊波”。 免費提供報紙雜志茶水 4天泡1斤紅茶 每天清晨6點,施建波都準時到佛具堂開店。 開店后,老人們就陸續來店里“報到”了。走進佛具堂,只見玻璃柜臺上整齊地放著最近一周的《晉江經濟報》、《福建老年報》、《益壽文摘》等六七份報紙雜志。老人們來了之后,或看報紙或看雜志,施建波則燒水泡茶。不大的店里有時候同時聚集著十幾個老人,很是熱鬧。 一開始,施建波也只是訂了一兩份常看的報紙,有老人來店里看報紙時,自己就會泡茶招待,陪他們聊天。漸漸地,固定來店里的老人多了起來,施建波并沒有因此感覺不耐煩,反而有意識地多訂了幾份適合老年人看的報紙雜志,讓來店里的老人可以有更多的選擇。 就這樣,也記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,佛具堂就成了附近老人們的固定“會所”。 施建波不僅貼心地訂閱了多份報紙雜志給老人看,連泡的茶都是更適合老年人飲用的紅茶,每天來往店里的老人有數十人,每4天就要消耗1斤紅茶,但他依然樂在其中。有時候來店里的老人怕他負擔太重,也會帶上一些茶葉來送他。 54歲的施建波在老人們眼里就是個“少年家”,他們都親切地稱他“啊波”。 洪玉葉老人是一名常客,被啊波的行為所感染,她經常把自己訂的《福建老年報》復印出來和這里的老人一起分享,有時印了30多張,要花上幾十元。多印了幾次之后,施建波便說,這么個印法都比訂一份報紙還貴了。洪玉葉說,“少年家”說得對,自己這么復印確實費錢又費力,便多訂了一份同樣的報紙放佛具堂,“也算是對啊波的一種支持。” 去香港三天 回家隔天就來“報到” 每天早上,小小的茶館里,老人們三三兩兩地閑坐著,看看報紙,喝杯茶,議一議新聞時事,說一說厝邊故事,拉一拉家常。 今年87歲的施至情是華海村老人會會長,也是這里的常客。他總是習慣每天來這里坐一坐,當過中外科醫生的他常常給老人們普及一些醫學常識。“啊波對母親很孝順,對我們這些老人也很尊重,免費提供報紙雜志給我們看,泡茶給我們喝。”對于施建波,施至情和其他老人滿是稱贊。施至情說,老人的心理健康很需要被關注,有時候碰上什麼煩心事,想不通的事,來這里聊一聊,互相開導,心情會舒暢很多。 “他是一個重情分講義氣的人。”華峰老人會秘書施性摺這么評價施建波。 正因為如此,附近村子的老人都喜歡來這里。“華峰村、華海村、群峰村、首峰村、華山村……”施建波一邊泡茶一邊說,他在老人們身上也學到很多人生的道理,教育子女的經驗,“跟老人們在一起,心態好,心情也好。” 記者剛到佛具堂不久,一位老人就騎著自行車來了。“你從香港回來啦?”施成家老人剛走進佛具堂,大家就熱情地打起招呼。 原來,施成家前些天去了香港,前一晚10點多到家,這天一早就來“報到”了。“喜歡來這里,心情會比較好。”施成家坐下來笑著說道。有時候施建波忙著店里買賣的時候,他就會幫忙泡茶,變成了一種習慣,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。 分別30余年 老友在“茶館”重逢 泡茶聊天中,還常常有意想不到的驚喜。 群峰村的施忠南和華海村的施天賜都是80多歲的老人了,年輕時曾在一起打工,后來成家立業后,各自有了家庭和工作,雖然只是鄰村,卻愣是沒有再見面。即使后來兩人經常在佛具堂碰面,卻也是相見不相識,直到有一天,當大家一起聊起往事時,才發現竟是年少時的伙伴,重逢讓兩位老人格外開心。 更有意義的是,許多老人在這里找到了興趣相同的伙伴。施建波說,前幾日剛有4個老人在這里一起結伴去三峽旅游。81歲的施古前從事了一輩子建筑行業,現在他在佛具堂找到了一樣喜歡建筑的伙伴,經常結伴到晉江、泉州的各個地方去看看現在的建筑,去看看家園的建設。 記者在佛具堂的2個小時里,就有十來個老人來店里泡茶、聊天、看報,有的老人坐一會然后去菜市場買菜回家,不一會就又返回來。施建波說,這些年來,已經“送走”了26個老人,茶具也不知道換了幾副。“主要就是給老人們提供一個交流的場所,有人陪他們說說話,聊天,他們在一起聊養生、聊兒女、聊新聞家常,碰上煩心事還會互相開導。”施建波說。 老人們都說,十幾年下來,在茶館泡茶聊天,已成了一種習慣,也變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。 (記者_施蓉蓉文圖) 關鍵字標籤:佛桌購買 |
|
![]() |